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7 点击次数:189
比AI更具颠覆性的行业是什么?当然是时下最隐蔽又最常见的情绪消费。
一、什么是情绪消费?
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,情感和情绪因素起主导作用的消费行为。与传统经济学假设的“理性决策”不同,这类消费往往带有冲动性、心理补偿性或虚拟化特征,不仅限于实体商品,也涵盖虚拟服务(如陪聊、哄睡)。
典型场景:
治愈系消费:年轻人购买“焦绿香蕉”绿植、解压玩具“捏捏”,通过搞怪商品缓解压力。
情感替代服务:电商平台提供“叫醒、陪聊”服务,部分店铺月销量超30万单,包月费用高达数万元。
虚拟商品火爆:如淘宝“爱因斯坦的脑子”等概念性产品,满足用户对身份象征或猎奇心理的需求。
二、市场如何利用情绪消费?
情绪价值已成为商业核心策略,主要应用方向包括:
品牌情感共鸣
案例:可口可乐广告绑定“快乐社交”场景,星巴克通过“第三空间”营造舒适氛围,让产品成为情感载体。
用户体验设计
苹果:简洁外观+流畅操作界面,传递“科技与艺术结合”的自豪感。
海底捞:通过生日祝福、免费小吃等细节,强化“被关怀”的情绪体验。
沉浸式场景打造
苏州博物馆推出“大闸蟹文创玩偶”,将购物过程戏剧化,消费者愿为几分钟的“治愈感”买单。
三、消费者心理洞察
情绪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贯穿全程:
积极情绪(如愉悦、兴奋):促进购买决策,如盲盒、限量款商品利用“惊喜感”刺激消费。
消极情绪(如焦虑、孤独):催生补偿性消费,如压力大时购买解压玩具,或通过虚拟陪伴服务填补情感空缺。
社会情感驱动:年轻人一边宣称“不在乎外界眼光”,一边通过奢侈品、小众爱好(如手工宠物粮)低调炫耀,寻求身份认同。
四、争议与风险
情绪消费的野蛮生长暴露以下问题:
资质与伦理缺失
部分陪聊人员无心理咨询资质,可能加剧消费者心理困扰。
虚拟服务价格不透明,包月费用从1元至3万元不等,易引发消费纠纷。
隐私与安全风险
远程服务需提供个人信息,存在泄露风险。
某些商家打“擦边球”,提供低俗或涉黄服务,扰乱市场秩序。
五、未来趋势
治愈经济升级
从“温馨可爱”转向“搞怪式治愈”,如Jellycat奇葩玩偶、品牌“发疯包装”契合年轻人“叛逆表达”需求。
市场回归理性
消费者不再盲目为故事买单,更关注产品本质。如餐饮品牌减少IP噱头,专注食材与服务。
技术赋能情绪消费
AI可能通过分析用户情绪数据,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,但需注意数据隐私边界。
小众文化主流化
DIY香水、手工宠物粮等小众爱好进入大众视野,推动消费市场细分。
六、如何理性看待情绪消费?
消费者:需区分“情绪需求”与“冲动消费”,警惕虚拟服务中的隐私与资质风险。
企业:在挖掘情绪价值时,应确保服务质量、透明定价,避免“擦边球”行为。
监管:需制定行业标准,明确情绪消费服务的合法边界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情绪消费是现代社会压力与个体情感需求碰撞的产物,其未来将在规范与创新中平衡发展。